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分別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和第三名,多數民眾知道其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,但調查發現,約8成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指標—血脂肪(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),卻是一頭霧水,預防之路堪憂。
代謝症候群5指標 2項與血脂有關
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指標共有5項,包括:腹部肥胖(腰圍男性≧90cm、女性≧80cm)、血壓高(收縮壓≧130毫米汞柱、舒張壓≧85毫米汞柱)、空腹血糖高(≧100mg/dl)、三酸甘油酯偏高(≧150mg/dl),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(男性<40mg/d、女性<50mg/d)。若20歲以上的成人符合3個以上危險因子,就是典型的代謝症候群患者。
五項指標中,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是影響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的最大肇因。不過,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於去年所做的電話訪查卻發現,雖然88.4%民眾聽過血脂肪或膽固醇,但超過8成是「有聽沒有懂」,分不清膽固醇種類和標準值。
膽固醇分好壞 三酸甘油酯超標易脂肪肝
事實上,膽固醇有好壞之分,綜合起來的總膽固醇標準值應維持在200mg/dL。血管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、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吳造中表示,壞膽固醇(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,LDL-C)超過130mg/dL易導致動脈血管硬化,研究顯示LDL-C每下降1%就能夠下降1%心血管疾病風險,若能將LDL-C降低50%,更可降低35%中風風險。
好的膽固醇(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,HDL-C)則是血管中的清道夫,最低標準值為40mg/dL,越多越好,每增加1%就能下降1%的心血管疾病風險。而三酸甘油酯則是食物中脂肪的運輸工具,濃度很容易受到飲食的影響,超過標準值200mg/dL容易形成脂肪肝。
降低血脂肪 運動+飲食控制
如何控制血脂肪,同時降低壞膽固醇、提高好膽固醇的濃度?運動是最好的方法,但健康的飲食控制更是不能疏忽,吳造中教授提醒,若民眾若達35歲以上,或已有高血脂紅字前科卻還不拿出執行力,未來很難遠離代謝症候群,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內臟與帶殼海鮮含有高膽固醇,高血脂患者不應多食。而2013年美國心臟學會(AHA)與美國心臟病學院(ACC)所發佈的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生活型態管理指引」也建議,每日飽和脂肪攝取量佔總熱量百分比從7%減低至5-6%,即表示60公斤體重的成人,每日所攝取的飽和脂肪應低於10公克,才能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。
台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表示,民眾採買食物前應多注意飽和脂肪含量的標示,盡量控制每日低於10公克,加上每日3蔬2果及1/3主食換全穀類以增加纖維質攝取,即可有效控制體內血脂肪。除節制高膽固醇食物之外,也別忘了避免攝取反式脂肪,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【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/台北報導】
留言列表